芯片资讯
- 发布日期:2024-07-01 08:21 点击次数:92 2020年2月16日,第67届ISSCC 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如期举行。国际固态半导体电路会议(ISSCC)被称为“集成电路界的奥林匹克”,所提交的论文都是来自全球工业界和学术界质量最高的创新性工作领军行业,甚至许多世界著名的科技技术在ISSCC上都是首次发布,也正是因此ISSCC对入选论文的门槛极高。
在射频技术领域中,徐鸿涛博士自回国后已经连续四年在ISSCC发表论文,其中近三年入选的论文更是完全由他带领的本土团队,复旦大学WiCAS(无线集成电路与系统)课题组独立完成。不仅在学术上持续突破,徐鸿涛博士还将无线射频的学术创新理念与商业化应用落地相结合,于2018年创立了矽典微,致力于实现射频技术的智能化,专注于研发高性能无线技术相关芯片,推动毫米波传感器SoC技术的产业化,助力万物互联。
创新开道,技术驱动
2015年,徐鸿涛博士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回国,受聘于母校复旦大学任教授级研究员。作为行业专家,他同时担任IEEE RFIC国际顶级射频集成电路会议指导委员和技术评审委员,及华美半导体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众多的专业身份只是徐鸿涛博士多年技术积淀的其中一道侧写,他希望将更多的技术实力和关注投入到实业上,充分利用其在无线射频领域的先进技术积累,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更快速赶上世界级水准。2018年初,徐鸿涛博士集结了一群经验丰富、高技术素养的行业“老炮”们组建了创始团队,共同创立了矽典微,打造专注于高性能无线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落地的本土芯片企业。将自主研发的系统级毫米波传感器芯片、应用场景算法、模块级硬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相结合,赋能智能设备厂商在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中实现快速的传感器产品化落地。
感知未来,大有潜力

用技术撬动市场潜能,让感知层更智能
目前传感器核心的射频芯片和雷达模组的供应商大多是知名的国际巨头,他们的方案在国内市场上的应用显得不尽完备,传统的毫米波雷达模组是在一块PCB上集成主处理器、接收芯片、发送芯片和毫米波天线,功耗、尺寸和成本问题都制约着它的大规模推广,尤其是无法适用于智能终端。矽典微采用全集成单芯片的智能解决方案,集成了毫米波收发机、雷达信号处理和智能算法加速器,在一个芯片上实现系统级的功能,客户可以在芯片基础上快速上手,大大降低了购买多芯片方案的成本和开发调试周期。同时,矽典微智能毫米波传感器的尺寸和成本远优于市场同类型传感器产品,系统功耗从瓦级降至百毫瓦级别,有效解决了传统雷达方案难以在智能系统应用的问题,适于大规模商业部署,使得毫米波传感器不仅能快速应用于机器人、智慧家庭设备、AI手势识别、生命体征监测等小型智能终端上,也能适用于丰富的雷达应用场景中,例如无人机避障定高、智慧交通中的车速监测及车流统计、智慧城市中人体感知等。仅仅两年的时间,矽典微实现了智能毫米波传感器从最初的技术创新理念到芯片产品化的演进,每一步都走地坚实稳健,在2019年12月实现了SoC芯片量产。同时,矽典微在南京、上海、苏州多地都设立了研发中心,并提供本地化的现场支持技术团队,能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充分赋能客户并高效优化客户产品进入市场的黄金时间,共同将国内先进技术和应用终端推进全球化市场布局。
- 手机创新不断 FPC用量提升的同时价值量逐步增多2024-07-16
- 苹果市值一夜蒸发7600亿元!除了iPhone创新疲软,更大的危机是这个2024-01-06